焦点播报:进士科是什么科目_进士科是什么意思
1、进士科(jìn shì kē)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2、进士科始于隋炀帝,是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【资料图】
3、隋、唐时,“进士科”、“明经科”都算是考试科别,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。
4、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,还要“加考诗赋”。
5、范文澜、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:“科举以进士科为主,考试诗赋,以声病对偶定优劣,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。
6、”进士科在唐代特受重视,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七八引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:“进士科,始於隋大业中,盛於贞观永徽之际,缙绅虽位极人臣,不由进士者,终不为美。
7、”唐科举考试内容,本为时务策五道,贴一大经。
8、依据清徐松《登科记考》卷十四记载,孟郊于贞元十二年(796年)登进士第,时四十六岁。
9、唐人科举,进士科最难,明经科较易,因此唐人有谚云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。
10、”意思是说:三十岁考上明经科,已算是年老,而五十岁登进士第,尚属年轻。
11、难怪孟郊四十六岁登上进士榜,高兴的心情,从其《登科后》一诗来看,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,都一扫而空。
12、因为进士科是常科,考取又最难,一般每次只取二、三十人,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,故此最为尊贵,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。
13、也因此,时人称进士及第者“白衣公卿”。
14、在唐朝,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,称作“通榜”。
15、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,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,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,甚至推荐给主考官,这就是“温卷”。
16、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“知己”。
17、在唐朝,进士及第后,要到吏部进行关试,才能得到官职。
18、扩展资料:科举制度历史背景:秦朝以前,采用“世卿世禄”制度,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。
19、西周时,天子分封天下。
20、管理天下由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士。
21、依照血缘世袭。
22、到了东周,有客卿、食客等。
23、到了汉朝。
24、提拔民间人才。
25、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,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。
26、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,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。
27、魏文帝时,陈群创立九品中正,由特定官员,按出身、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,分为九品录用。
28、晋、六朝时沿用此制。
29、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,主要分别是将察举,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。
30、但是,魏晋时代,士族势力强大,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,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。
31、于是造成“上品无寒门、下品无士族”的现象。
32、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,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。
33、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。
34、魏晋以来,采用九品中正,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。
35、权贵子弟无论优劣,都可以做官。
36、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。
37、为改变这种弊端,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。
38、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,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。
39、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,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,按考试选拔人才,就是以应策取士。
40、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。
41、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以"四书五经"为准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必须参照朱熹《四书集注》。
42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进士科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科举制度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